最後更新:2025/06/04
芬園寶藏寺.歷史沿革
芬園寶藏寺建於康熙11年(1672),原為供奉觀音佛祖的小寺廟。
雍正元年(1723),芬園地區鬧大瘟疫,適逢鹿港天后宮媽祖遶境經過並駐駕寶藏寺,後來鹿港天后宮要請媽祖回去卻請不動,因此擲筊請示媽祖是否要留在地方救濟,媽祖應允,因而後來在後殿增祠天上聖母。
據傳說,乾隆57年(1793),嘉慶太子微服出巡台灣,曾遭土罪追殺而投寺掛單於此,並親筆御賜【寶山第一】匾額,現掛於正殿,為鎮寺之寶。
民國74年(1985)評為第三級縣定古蹟。
現在的寶藏寺為三殿雙進雙護龍的廟寺建築。

芬園寶藏寺.建築之美
廟門口石獅:雌(左)抱幼獅、雄(右)托著富貴吉祥的金錢。

在傳統建築裝飾裡,左青龍、右白虎幾乎成為一種定律。因此大門入口兩側的壁堵(或稱為「對看堵」)都會以左龍右虎的裝飾來處理,也稱為「龍虎堵」。
也有少數是以麒麟來裝飾的麒麟堵。
寶藏寺的對看堵剛好是二者皆有。但以大小區塊來看,主流還是以龍虎為主的!

石雕鯉魚柱:造型特別的天公爐。
螭虎圍爐窗(正殿旁):採透雕之工法,刻出以如意罄牌將六隻螭虎兩兩相扣、圍繞成香爐之圖案。
螭虎,乃「龍生九子」之一,也稱「夔龍」,具有吉祥、辟邪的意義,常被運用於窗櫺、神案之裝飾。(廟方解說)

正殿主祠觀音佛祖。

大殿後方的牆面裝飾

周邊環境
不得不說,寶藏寺的佔地寬廣,一進去就令人心曠神怡。
因為使用石雕鯉魚柱做為天公爐的關係,廟埕中間沒有一般常見的天公爐,所以使得廟埕特別的寬廣。

廁所在面對廟的左邊外緣,獨立出來的地理位置配上符合廟建築的整體性,既不突兀又乾淨有別!

義民祠
此義民祠為奉祠為保衛地方犧牲的義士:
- 咸豐三年(1853)漳泉械鬥,貓羅溪以東墾民以漳州人為主、以西則以泉州為主。為了爭地,雙方互鬥,釀出人命,犧牲的義士共有蔡靴、廖章薯、莊榮、陳符、張固等42人。
- 文山二年(1862)本鄉張金赤率兵卒將匪徒吳頭擊敗在縣庄苦苓腳,不幸受難死亡,此役傷亡共有蔡靴等五十二名。
上記二事件死者和祀稱為義民祠,於民國八十四整修時,獨立建祠於寶藏寺之南側。
